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证券 > 上市公司 >

物联网转型释放多元化价值,海尔生物助力生物安全数字医疗新基建

2022-02-15 11:25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从首推物联网转型战略,到夯实四大主营业务物联网场景,再至物联网布局多元化发展,海尔生物通过近几年大刀阔斧的创新式转型发展,俨然已在物联网生物安全领域成为标杆性企业,转型成果引业内瞩目。

据近期公布的业绩预告,海尔生物预计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7.99亿到8.94亿元,预计将同比增加4.18亿到5.13亿元,增长幅度达109.77%到134.77%。这意味着公司将延续前三季度的增长态势,持续兑现市场高增长预期。

对此,海尔生物在公告中总结称,公司在保证盈利能力的前提下持续高增长,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随着物联网战略不断深化,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及产品方案的创新迭代,加速渠道及网络拓展扩大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加快物联网场景生态布局保障用户最佳体验,实现了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及传统业务的双高增长。

物联网战略立竿见影 多元布局放大驱动效应

毫无疑问,海尔生物的蜕变始于物联网生态模式的创新开启。自2018年全面启动物联网方案转型以来,海尔生物业绩实现连续飞跃,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8.42亿、10.13亿及14.02亿元,净利润1.14亿、1.82亿及3.81亿,营收利润实现连续增长。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海尔生物2021年在转型深化和业务发展速度丝毫不减,物联网战略驱动效应进一步彰显。2021年前三季度,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及血液安全等四大主营场景营收分别增加27.54%、57.78%、70.01%及 419.73%,物联网方案业务营收增幅达155.45%,整体收入比重提升至28.71%。

在业务端,海尔生物通过频频布局多元化场景,加速提升物联网业务驱动力:公司同南航物流、俄罗斯空桥货运战略合作,促进航空冷链安全体验迭代升级,其中自主研发的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获得中国民航局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并于21年年底在广州白云机场完成装机实验;推出新型斯特林尖端低温制冷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开启零碳制冷新局面;联合行业领先的生物样品质量控制解决方案供应商安捷伦,共同推动中国生物样本库的发展和标准化;战略携手国内细胞治疗行业龙头吉美瑞生,推出物联网智慧细胞培养全场景新方案。

血液安全领域,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场景方案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并将逐步推广至全国32个省市1300多家三甲医院;创新性推出智慧城市血液网不断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复制推广,目前已覆盖青岛、宜昌等城市;通过收购国内领先采浆设备和采浆耗材供应商重庆三大伟业,入股血液分析检测方案提供商江苏力博医药等,实现领域全产业链、全场景生态。

科创研发推动物联网融合 全球化布局促进战略落地

多元化布局新赛道的过程中,海尔生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及市场优势,为充分把控新机遇、快速融入新领域提供保障,与物联网战略转型形成协同。

基于国际领先的超低温存储技术优势,海尔生物在科创研发方面不断加码,推动低温存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向低温存储智能化、场景方案定制化,以及物联网应用创新化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升级,充分应对和满足新增市场需求。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1.21元、1.51亿元、1.74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此外,海尔生物遍布海内外的市场渠道体系,将需求挖掘和市场推广形成双向循环,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2021年,公司全球市场网络体系持续深化,国内市场纵向下沉与横向拓宽并举,海外市场当地化建设和产品方案阵容不断增加。截至2021上半年,海尔生物国内经销网络超200家、海外经销网络超500家,其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市场实现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32.79%,其中第三季度提速显著,同比增长79.15%,已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

有机构分析称,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海尔生物通过十余年的产业深耕,已建立起样本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及血液安全四大场景,并通过航空温控物流等多元业务密集布局,不断扩容场景空间。基于数字医疗新基建的行业发展趋势,海尔生物在技术、市场及创新模式等多元优势支撑下,各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引擎,有效助力生物安全数字医疗新基建。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工信部京ICP备17057549号-5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