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商业 > 消费 >

一直领先的海尔冰箱最怕什么?

2022-03-01 16:44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作为家中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家电,冰箱已从昔日的奢侈品变成了家中常见的日用品。历经几十年发展,中国市场的冰箱品牌在几轮洗牌后逐渐沉淀为海尔、容声、美的、美菱、西门子五强格局。其中,海尔冰箱最新份额为42.1%居最高,在全球范围内连续14年份额第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海尔冰箱在发展初期并不占先发优势,甚至是滞后的一方。从时间看,1983年,作为轻工部电冰箱生产的最后一个定点企业,海尔冰箱才得以从德国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线,逐步达到世界水准,并在国内相继斩获第一块质量金牌等奖项。从全球范围看,“自主创牌”策略下,海尔冰箱进入海外市场也异常艰难,在德国市场不得不以“遮商标”测评的形式自证品质,才拿到和当地品牌同台竞技的“入场券”……

尽管成长之路险象环生,但起步较晚、全球化的障碍等问题都被海尔冰箱逐一克服了。对于目前的海尔冰箱来说,最怕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其实,从近年持续的科技迭代和场景创新来看,其最担心的是:能否一直保持创新的全球引领性,持续超越过去的自己?

冰箱业“战国时代”:挑战与风险无处不在

20世纪初,国外市场相继涌现了西门子、博世等冰箱品牌。在中国,大批量的冰箱生产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为推动冰箱、电视等家电发展,中国轻工部在全国范围内定点生产、鼓励引入海外技术及生产线。其中,海尔冰箱作为最后一个定点企业,在考察了32个国外厂家后最终引入了德国利勃海尔的生产线。

起步晚于别人,怎么才能追得上呢?质量管理成了赶超的法宝。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名牌战略阶段,海尔冰箱相继收获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质量金牌和唯一国家质量管理奖。时至今日,起步早于海尔的香雪牌等冰箱早已销声匿迹,海尔冰箱高品质的印象却深深植根于用户心中,为引领国内32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市场的成就,并没有停止开拓的脚步。刚起步不久的中国冰箱,在20世纪末的全球交融中,也纷纷踏出了海外探索的第一步。不过,贴牌代工的方式投入少、见效快,也是大多品牌的选择。相比之下,坚持自主创牌的海尔冰箱走得却十分艰难:以品质著称的德国市场对中国品牌信任度低,在撕去商标和当地品牌一同检测后,海尔冰箱拿到8个+号获得最优,才拿下了2万台的订单……

回溯冰箱业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海尔冰箱的起步时间不如本土品牌,在品牌沉淀、全球竞争优势上也不如欧美、日韩品牌。那么,海尔冰箱今天的成绩,到底是靠什么呢?

行业引领者的共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品牌的消逝并不见得是自己变弱,还有可能是对手变得太强、用户需求更严苛。以手机市场为例,在电池续航、产品创新等质疑声中,曾在智能手机市场占绝对统治的苹果慢慢下滑,全球销量排三星之后,且有很快被华为追上的势头。这也是华为称“必须保持合理的成长速度”的原因所在。

同样,冰箱市场的竞争也是如此。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赶超有更悠久历史的欧美、日韩品牌,中国冰箱品牌做到了。那么,下一步,能够打败过去的自己,保持甚至提升这一增速吗?

这个问题,既是海尔冰箱最大的思虑之一,也是其基于用户痛点体验持续升级的动力。

实践1:在全空间保鲜科技基础上迭代“无风”科技。2016年,海尔冰箱首个提出“冷藏、冷冻都保鲜”概念,并在罕有人关注的冷冻区率先把温度波动降到行业1/10。但是随着松茸、海参等高端食材走俏市场,风冷冰箱中的“风”对风味、营养的影响也越发凸显了。这种背景下,海尔冰箱5年磨一剑,将分布式、背靠式的制冷格局转变为集中式、底置式,由此改变了冷风轨迹,使其不直吹食材,避免水分流失。目前,这项底置恒温保鲜科技已获得226项专利,为普及度超9成的风冷冰箱弥补了一大缺憾。

实践2:冰箱再强也只是冰箱,落地成套场景加速实现用户的理想饮食生活。据奥维云网显示,中国套系家电市场规模有望在2021年突破1000亿,占总额的14%。巨大市场面前,海尔冰箱并没有比拼智能操作多么酷炫,而是选择了复杂度最高的场景方案:打破厨房家电之间各自孤立局面,基于上千家生态资源方,构建“吃、买、存、做、洗、改、母婴”全流程覆盖的饮食场景。置身于这样的厨房,食材购买、智慧食谱、智慧烹饪等各环节有序衔接,与被动式、指令式智能迥然不同。

不为打败对手,只为超越自己、提升用户体验。整体来看,聚焦于自身创新的海尔冰箱,反而在市场浪潮中愈发挺立,并以1794项专利、4项国际标准及24项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升级。在这样的自我驱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尔冰箱将给行业带来更大的惊喜。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2083661469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