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中华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财经 > 国内财经 >

宇树科技与璞钠能源凭技术突破,共同入选2024未来产业名单

2025-05-16 09:23 来源:中华金融网 www.chnfi.com

浏览: 字号:T | T


在美国挥舞贸易关税的大棒在全球领域掀起的波涛中,唯有中国在原则立场上寸土不让,真正做到了“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真正的底气。自deepseek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的惊艳亮相,重塑了海外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

  近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的《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公示名单》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宇树科技以“未来制造”领域标杆案例企业入选的同时,在新能源前沿赛道的激烈角逐中,一家上海新创企业:上海璞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璞钠能源”)脱颖而出,以钠电技术路线“未来能源”跻身创新示范阵营。此名单不仅展现了我国科技产业“多核驱动”的创新格局,更凸显出新能源赛道“破局者”的战略价值。

技术突围:从“备选”到“主流”,钠电产业化加速破冰

  前不久,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钠新发布会现场表示:“钠新体系的突破,意义非常大,很早之前钠电池能量密度不行、寿命不行、安全不行、循环不行,但经过多年坚持,终于有一些重磅产品贡献给大家,钠新电池的成熟,加速了多核时代的到来。”其中,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达175Wh/kg,为当前全球钠电最高,比肩磷酸铁锂电池,支持峰值5C的充电速率和500公里续航,该电池预计会在2025年12月量产。

  一项新的技术,从理论到实验室,再到测试应用及面向市场,是完成商品化的必经之路。如果说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的推出代表钠电池走出实验室,开启了商业化进程,那么这款全球首款车规级规模化量产应用的“钠新电池”,则意味着钠电池要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钠离子电池即将迎来爆发式发展,也意味着产业链各链条要素基本已经齐备,而钠电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是其中关键因素。而璞钠能源恰恰就专注于这个链条里最核心的部分:钠电池正极材料,正是这个材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钠电池的性能和成本高低。

  璞钠能源选择了一条“换道超车”的硬核路径。面对钠离子电池普遍存在的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技术瓶颈,璞钠能源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与企业和研究单位,采用创新的材料配方和先进的制造工艺,通过低成本铁源和化学反应工艺结合纳米碳层低温包覆工艺,解决了复合磷酸铁钠纯相材料合成难和电子电导率低的技术难点,在全球复合磷酸铁钠技术路线研发与产业化进度方面,璞钠能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璞钠能源研发的超高压实NFPP(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将于2025CIBF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上进行全球首发,这一材料的出现,也将把主流的160Ah电池迅速提升到190Ah的容量!

  钠电材料的突破直接也推动钠离子电池从“理论可行”迈向“商业可用”。目前,璞钠能源已建成全球首条全自动化钠电正极材料量产线,年产能超万吨,走在了行业前沿,其产品已按计划将应用于上海市储能示范项目,包括申能集团和上海机场集团等项目。

技术深潜:硬科技企业的“创新方法论”

  工信部本次名单中包含了国内诸多的优秀企业。宇树科技凭借全球领先的通用型四足机器人技术,为“未来制造”提供了柔性化、智能化的生产范式。璞钠能源则通过底层材料创新,开辟新能源战略新航道。以“技术深潜”突破行业天花板,用“场景落地”定义产业新规则。在新能源领域,璞钠能源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产业变革往往源于对基础科学的敬畏与深耕。

未来已来:中国创新的“双向突破”

  《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公示名单》,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认可,更揭示了国家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既要抢占智能制造的技术制高点,也要筑牢能源安全的产业护城河。璞钠能源的崛起,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从“追赶者”转向“引领者”。随着钠电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倒计时,一个“锂钠并行”的新能源时代正加速到来—,而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已然执掌先机。

  随着钠电、固态电池等技术的突破,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望形成“锂-钠-氢”多技术矩阵,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大众财经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中华金融网 www.chnfi.com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