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财经 > 产业 >

生态品牌社会价值凸显 跨界协同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

2021-11-10 17:17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11月9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正式通过工信部批复,成为高端智能家电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主要股东单位为海尔、山东产研院、澳柯玛、方太、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美的、海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业内专家分析,海尔牵头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充分凸显了海尔物联网生态品牌的社会价值,利用其自身最核心、最独特的能力,链接百业、赋能百业,吸引各方加入到开放的生态内,实现跨界共创。

 

据了解,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依托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将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场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化家电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在此背景下,我国自2016年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国创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旨在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2018年9月30日,高端智能家电列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同年11月16日,海尔集团提出联合行业合作伙伴共创“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倡议。

国家对创新中心的牵头企业有着严苛的要求,为什么海尔能成为牵头企业之一?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海尔的全球创新引领自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海尔近些年的生态品牌实践跟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极为契合:打造新型产业链、新型创新链、创新生态系统。

打造新型创新链,就是要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而这些年海尔始终坚持原创科技,仅在高端智能家电领域就有178项原创技术,大部分变成中国乃至全球的标杆,不断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1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行业总数的三分之二,以10项国家专利金奖位居行业第一,并且是行业内唯一全面覆盖5大国际标准组织的企业,参与和主导82项国际标准和570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拥有全球引领的坚实技术基底,是海尔成为牵头企业的前提。

打造新型产业链,意味着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基于全产业链的创新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这要求创新者改变产品思维,不仅要关注研发技术,还要关注商业化应用场景等系列问题。海尔在2019年步入生态品牌战略阶段,在家电领域不断实现从电器到网器再到场景生态的转变,如场景品牌三翼鸟,已经有2万余款组件、超过1000个场景方案、200余种服务,并且链接了2万多个设计师、超3万个家电客户、1000个家装公司、1000个家居生态、1.4万个成套服务管家。围绕用户的衣食住娱打造全球最大的智慧家庭场景生态,汇聚了全产业链的创新要素。因此海尔作为牵头企业可以为整个创新生态提供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有利于跨越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的“死亡谷”。

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即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海尔的生态品牌实践正是在联合各界生态方围绕用户需求场景,共创价值、分享价值,持续创造社会价值循环。截至目前,国创中心依托智能模组,已经赋能了60多家中小企业。在海尔的生态中,其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也正在开放构建“与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带动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链接企业近80万家,服务企业7万余家。同时,在智慧城市、生物医疗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海尔集团旗下生态品牌海纳云、盈康一生等也在生态品牌战略下打造了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正是这样开放、共享、共创的战略思维,让海尔能够作为牵头企业,积极助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未来,开放才能赢得世界”。生态品牌战略阶段的海尔正在不断开放,联合各方创造社会价值循环,这无疑将极大促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的建设,持续高效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家电及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中国制造协同创新网络关键节点,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加速器。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工信部京ICP备17057549号-5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