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广西农村金融工作走出新路子

八桂大地,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化作金融活水,滋润广袤田野。广西紧扣乡村振兴发展脉搏,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破题,以政策创新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努力在“精准滴灌、双向赋能”上走出了新路子。
一、政策组合拳精准滴灌,供需对接机制持续优化
广西把政策引导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挥棒”,构建起覆盖财政贴息、信用体系、风险补偿的全方位支持框架。为解决农户贷款成本高的问题,“桂惠贷”,通过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贷款投向“三农”领域,仅2024年就有上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了利率优惠。针对农村信用社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广西推动完成农商联合银行改制,充实资本金后,这家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全区2300多个营业网点,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广西在田东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信用、支付、保险、担保”等六大体系建设经验向全区推广,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让更多农户凭借良好信用获得贷款支持。不少村庄通过“整村授信”,实现了金融服务对全体村民的全覆盖,过去农户贷款要跑多趟、找关系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信用成为农民获取金融支持的“通行证”。
二、服务网络织密乡村肌理,基础设施升级强筋壮骨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办金融业务,广西金融机构下大力气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仅在县域和乡镇布设了大量营业网点,还在村一级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和金融服务站,形成了“县域有机构、乡镇有网点、村里有服务”三级网络。针对农民日常金融需求,累计发放金融社保卡2900多万张,不少农户拿着这张卡就能办理存取款、转账等基础业务。在广西农村,一部手机就能办理贷款的场景已成常态。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的“桂盛富民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为782万农户提供4719亿元线上授信,2380亿元用信金额背后是贷款审批效率提升50%的科技魔力。建设银行“裕农通”App则像一个移动金融超市,整合金融服务、智慧村务、电商交易等功能,10万注册用户已通过它获得15.4亿元贷款,农产品销售与民生缴费在指尖完成闭环。“银农直连系统”与“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在29个县(市、区)织就数据网络,让农村产权要素流动起来,让集体资金管理透明起来。
三、特色产品点亮产业链条,一县一品绽放产业魅力
围绕广西特色农业产业,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量体裁衣”金融产品。针对糖业这一支柱产业,创新推出“惠糖贷”“甜蜜贷”等产品,还探索出“机器设备抵押+白糖质押”的融资模式,解决了糖企融资难的问题。在林业领域,“林权流转鉴证凭证贷款”让林农可以用林权作为抵押获得贷款,支持了林业规模化发展。在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中,金融产品更是各具特色:柳州的“油茶贷”、融水的“金桔贷”、梧州的“六堡茶贷”,这些“一县一品”的金融产品,成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广西推广“保险+期货”模式,在生猪、糖料蔗等重点品种上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障,让农户种养殖更有底气。
四、风控体系筑牢安全堤坝,信用建设培育金融土壤
为解决农村金融风险高的问题,广西构建了“政府+银行+保险+担保”的风险共担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免除担保费用,降低农户创业风险。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工作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面对面服务涉农主体,通过银担合作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农村。广西通过“四级联创”评定出信用户和信用村,不少村庄实现了整村授信全覆盖。为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广西建立农业保险信息共融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实现对农业风险的精准监控,同时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让财政资金使用更高效。
五、产融结合激活城乡动能,协同发展绘就振兴图景
金融支持不仅要满足短期资金需求,更要助力乡村长远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资金重点支持了旱改水、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宾阳县的EOD模式项目通过金融授信,将农村污水处理等生态项目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产业融合发展中,金融资源向广西“10+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倾斜,支持茶叶、畜牧、水果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带动农产品进出口增长。通过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区,推广“整园授信”“供应链金融”等模式,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显著,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从政策创新到科技赋能,从产品突围到生态构建,广西农村金融在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中开辟新局。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让金融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好帮手”。随着这些做法的持续深化,广西农村金融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八桂大地的乡村发展更有活力、更具希望。
供稿单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会课题组
(张森、李直蓉、吕程)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会
智库宣传发展中心